经典之光>都市青春>陈家有虎 > 第一章 君子桥
    长安,朝云国都城,自古有天下之财归于朝云,而朝云之财归于长安一说。世人都说长安是一座被上天宠爱的城市,你在长安的街道上走着,踩到一块石子,都可能是珍珠。长安城里的爷从来不会去捡丢在地上的钱,掉下去的钱远远比不上弯腰所要花费的时间所赚的钱多。

    当然事实远没有这般夸张,只是它位于燕江与鸿河交界之处,交通便利,所以商人较多。

    由于水系繁杂,故城中河渠众多,因而造得桥梁也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城东南角的“金水桥”了。

    “金水桥”又叫做作“君子桥”。桥连接长安东南二角,东边建有大学堂和夫子庙。

    大学城是整个朝云城的读书人向往之地,儒家学派的领军人物几乎尽在大学城中,也是整个朝云的文化交流中心和朝廷的后备人才储蓄库。

    夫子庙则是读书人眼中的神圣之地,每逢佳节,夫子庙就会热闹非凡,前来烧香祈愿的不计其数。说来来怪,城西的城隍庙倒是没有什么人去,城东的夫子庙却香火不断。有人求学业顺利的有理,但是更多的是求财,求子,求姻缘。

    而南边则不同了,南边建筑繁多,茶室,酒楼应有尽有。唱戏的,唱曲的更是数不胜数。街道上各种卖小玩意的铺子,商家的吆喝声更是不曾间断,隐隐的还能闻得到胭脂香,那必是哪家的风月逍遥地了。在这里往来的,大多是行商的商贾、达官贵族或者是城中的玩家子,因为这里的夜晚及其热闹,灯火通明,所以又被叫做“不夜城”。

    也不知是不是这座城的设计者糊涂了,将这俩地连在一起,且城中连接这俩地的陆路就只有一座这么一座“君子桥”。早先这俩地是没有瓜葛的,而让这俩地老死不相往来的是当年“君子桥”东边的留香小筑,名字起的倒是清雅,但长安的人都知道这是有名的青楼。

    原先倒是也留下了不少士子风流的佳话,但自从太后摄政,留香小筑就人去楼空,朝廷还曾一度派人封锁了这座桥,说是玩物丧志,还给这座桥改名为“君子桥”,自那以后东边的学子就断然不会踏上这座“君子桥”以免影响仕途。

    而从南边来的大多商人,“士,农,工,商”,商人地位并不高。所以过桥时时常会被看不起从商的学子冷嘲热讽俩句,久而久之,商人们情愿多绕些路,也不愿意走这座“君子桥”了。

    所以尽管俩边都是人声鼎沸,但是桥上却空无一人。

    时至年关,南城区张灯结彩,东边的城区就显得有些寂静了。相比之下,夫子庙这人群拥堵的景象就显得热闹了,排队的人一直到庙门口的白玉亭旁。

    亭内站着一个姿容姣好的年轻人,身着学者的标志性青衫,背着竹编的背篓,衣服由于长途的跋涉而变得灰尘扑扑,一副游学者的样子,满脸的慵懒,正上下打量这这座亭子。

    亭子不大,正中间放着一块约有一人高的白玉石,上刻有“刚,毅,木,讷”四个大字,中间用黑色的颜墨填充,而亭子周围的木柱上写满了各个游学者留下的笔墨。不仅仅是白玉亭,夫子庙的柱子,墙壁上,都题满了各种题材的诗。

    有些诗是游记,有些是抨击时政,但大多有卖弄才华之意。

    这也是这些读书人推销自己的一种方法,夫子庙可是要流芳百世的,而且时有大人物来参拜,要是不小心相中自己的诗,那可就平步青云了,这是给自己留一条路。且读书人大多求个青史留名,就算没人肯欣赏,跟着夫子庙一起流芳百世也是好的。

    这年轻人也不着急,一首一首的看着柱子上的诗句,还不时的摇头。

    一旁热心的扫地大爷忍不住了,这夫子庙确实有诗千千万,但用心之作大多在庙内,白玉亭在室外,风吹日晒的根本留不下来什么诗,所以大多都是游学者的随笔,就算偶尔有好诗也会被人记下来重新写到庙内。

    要是让这个游学者以为这就是我长安学子的水平岂不是有失长安脸面。想到这,大爷忍不住了。

    “年轻人,想读好诗,得朝里走走。”大爷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往庙里指着。

    年轻人正入神呢,听见此话一愣,看见了一脸慈祥的大爷,憨憨一笑“不必了。”

    事关长安声誉,大爷当然不死心,凑近他,小声说道,“此处大多是些游学者的随笔,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要想见识长安的风华,还是得在庙内。”